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 | 钱 江:燕大百年,谢幕与延伸

钱 江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钱江,生于上海,曾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农场插队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1982年到北京《体育报》当记者,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此后任《人民日报》驻云南记者,并很快成为首席记者;1994年到1998年任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新闻部主任;2000年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主要负责人民日报地方新闻的报道和编辑;2006年11月调海外版任副总编辑。其间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过一年高级访问学者。


原题

燕大百年:谢幕与延伸





作者:钱 江 



今年,2019年,是中国曾经的著名大学燕京大学建校100周年。



北京大学开学前夕的8月31日上午,近200位银发燕京大学校友,由子女或晚辈陪同,还有北大师生,总共约500余人,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汇聚英杰交流中心日光厅,参加母校燕京大学“建校百年纪念大会”。


为举行这次纪念大会,燕京大学校友会两年前就着手筹备了。


会场前,矗立着长5米,高3米的大型大型背景板“我们从燕京大学走来”。(马金萍设计)

前来与会的校友纷纷在背景板前合影留念,纪念他们曾在燕园度过的青春时光。钱江 摄


百年纪念总是世间难得的盛事。

燕京大学1919年创建,1951年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在会场见到的最年轻校友是韩家麟前辈,1950年通过提前报送,再经考试入读燕大机械系,今年88岁。他告诉我,1951年的燕大新生中,1934年出生者是最年轻的燕大人,今年也有85岁了。但在现场未能识认,有些遗憾。粗略统计,各届校友和后代和北大师生,总共约500余人参加了在北大英杰中心日光厅举行的隆重仪式。

95岁的燕大北京校友会长魏鸣一前辈很早就来到会场,和熟悉的燕京人相致问候。他在纪念会上作主旨讲话,回顾燕大33年办学历程,未名湖畔走出众多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忆及青春岁月,魏鸣一在讲台上念出两句唐人韦应物的诗:“欢笑情如昨,萧疏鬓已斑。”他说,燕大人都是追梦人,今天怎么追梦?要向前看,昔日的燕大燕园,正在培育一批批学子,“这些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梦。”


魏鸣一讲话全文如下:
 
重聚燕园



今年,燕京大学建立一百周年,我们在这里聚会,隆重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来了这么多校友,扶老携幼,济济一堂。大家又见面了,都很高兴。

 

前些年拄杖坐轮椅的似乎还没有这么多。但这又是历史的规律,“欢笑情如昨,萧疏鬓已斑,”借一句韦应物的诗,志今日之盛吧。

 

首先要感谢北大对我们这个活动的支持。王校长、和到会各位北大嘉宾和许多同学前来支持我们,给了很多方便。谢谢你们!

 

我们这个校友会是一群行将就木的老人。老人嘛,不能老想着往日的奔腾岁月。但是这群人又多多少少有一点思想境界,于是就有个办100周年的提议。


这里还要说几句香港的燕大校友会。他们一直支持我们的活动,可是来不了啦。人老了,早不是拎包就走的年龄。飞机不正点,还常常航班临时撤销,他们表示只能口头祝贺,还问要不要印书的财务支持?我就代他们表示致意了。


校友会一群老头老太,承载校友的愿望,想办好这次100周年的盛会,可以说筹备已久。想出几个册子做纪念,这个美丽的校园在校友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诞生了一个想法,编一本燕园历史画册。很多校友为之努力,燕大教授翁独健的女儿如璧,侯仁之的女儿馥兴,赵占元的女儿汝光3位“燕二代”牵头总办,画册已经发到大家手里了。


为了给许多校友留个记录,出了两个册子。97高龄的蔡公期也自告奋勇总其成。出力出钱,亲力亲为。有一本书在大家手里了。另一本还需半个月,到时寄给大家。


燕京大学建校,从盔甲厂到这个燕园到一处一处精雕细刻,历经艰难。盔甲厂晚期我还在襁褓时代,后来燕园建设在我的童年,渐渐长大,才看着家人亲友一个个进来。这时才知道有个美国校长司徒雷登。知道他生在中国,知道他到处募捐建校。并且在此后的岁月里,才有了美丽的燕园。还记得小时候到石船击水。又是若干年,逐渐看懂一个热爱中国,博学多才,奋斗育人,和蔼可亲的长者。一直看到后来他当大使。后来呢,他被政治漩涡湮灭。


我们现在都在晚年,生活无忧。司徒的晚年呢?瘫痪在老秘书家里苟延残喘!我和傅老的儿子John Fugh(傅履仁,已去世)非常熟,一谈起司徒,不胜唏嘘。司徒骨灰归葬燕园的事,始终有各种原因难以落实,拖了几年。很多校友都努力过,我也努力过。白搭!最后还是这位傅将军面陈给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得以在杭州安葬骨灰,举行仪式的当晚,John给我一个电话,不能在电话中三击掌,却默念大事了结。


“别了,司徒雷登”的论断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但具体到当事人,就是禁锢。如大家所看到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也有沉重压力。我是老党员,但是,我必须别了司徒雷登。当时的司徒成为禁忌。可是,情何以堪!


我们这些燕京人,对燕园的感情真是没得说。有点迷恋。是一种金色的梦。习主席说“中国的梦是民族梦,我们都是一群追梦人。”我相信不少在座的校友记得Toselli的一首小夜曲。Like a golden dream, in my heart, ever smilling……会唱的太多了吧。特别近几年被一个荷兰小提琴家Andre Rieu 一渲染,红遍世界。


Can my dream be In vain, will my love never come again?


我们的梦和爱都落空了吗?美梦真的难成了吗?


不!绝不会。我们这群人已经是老牛初了耕耘责,可不能啮啮草坡头卧夕阳!梦怎么圆,我觉得要向前看。现在的燕园已扩大几十倍,不是燕大的燕园正在培育一批批学子,每年数量是我们当时的多少倍?我没算过,也不好算。几十倍吧。


这些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教育之本,教育家孟老夫子的名言。中国的希望。你们!我们!都心想着燕园教育之情,腾飞的燕园!腾飞的北大!


2019年8月31日

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日光厅


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魏鸣一在燕大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会场


魏鸣一讲话之后,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致辞。


他说,历史的发展使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水乳交融,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今天,以贝公楼、临湖轩、未名湖为中心的燕园仍然是北京大学的核心校园、最美丽的地方。他向前来与会的燕大老校友老前辈致意,为他们的矍铄风貌感到鼓舞。说到这里,他在讲台上询问坐在前排、97岁的燕大校友会副会长蔡公期前辈:“您今年97岁了,是不是今天到会校友中最年长的?”
 
2019年8月31日,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在燕京大学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上致辞。钱江 摄


蔡公期前辈回答,不是,坐在我身后的李士琰校友今年99岁了。话音方落,身后来自协和医院的李士琰老前辈应声起立。她转身向校友们鞠躬敬意,激起一片掌声。

蔡公期补充说,今天到场的还有98岁的左启华校友,和我同岁的还有王世俊(燕京大学医预系毕业生)。我最多算第三。


燕大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会场,前排就坐者(左起):北大副校长王博、魏鸣一、蔡公期。钱江 摄 


燕大天津校友代表徐玫的发言



在座的各位嘉宾和学长们上午好!我是燕大天津校友代表、新闻系50学号的徐玫。


今天,我代表天津校友首先要热烈祝贺燕京大学——我们的母校建校100周年华诞!


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看到这么多校友返校,说明大家不忘燕京情,是燕大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燕京精神再一次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天津的校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天津校友会时有近500人的規模,每年开校友大会都得借用市政协大礼堂才能装得下这么多人。到了今天,能够经常联系到的校友也就10人左右。我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心气一致,每年的“三八”聚会,念念不忘当年在燕京的美好时光,个个表示要在燕京精神的鼓舞下,把“三八”聚会坚持下去,近两年为了加强联系,又在秋后增加了一次聚会。


最后,我还願借此机会深切表达我个人对母校、对母校培养出来的老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说起来,这是将近70年前的事了。1950年9月我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转学到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上课不到一个月就患急性胸膜炎、活动性肺结核咯血病倒了。


当年是燕大,本着人道主义、治病救人的精神,把我这个离家在外、身无分文的穷学生,立刻送往城里的道济医院给予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稳定后又把我转送到道济疗养院疗养。不到一年时间,终于把我救活了!


参加燕京大学建校纪念大会的燕大天津校友会代表徐玫


在治病期间,我也永远忘不了燕大新闻系的同学们对我这个新同学的关爱、资助和鼓励,他们中有已故的何梓华、郁正汶,还有健在的郑介初、罗征敬等。总之,燕大不仅挽救了我的生命,而且也彻底改变了我,让我从此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奋发图强,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关心、善待他人!今年我已经90岁了,还能站在这里和学长们诉说近70年前的往事,这不能不说是燕大百年校庆给予我的一次极其难得而又极其珍贵的机会!


谢谢大家!


2019年8月31日


徐玫讲话之后,燕大北京校友会代表荣国俊致辞,全文如下: 


荣国浚
在燕京百年庆典上
代表北京校友致辞



受同学们委托,我,荣国浚(48134)做个发言。

 

欣逢盛会,心潮激荡。

回到母校,叙叙衷肠。

母校燕京,育我成长。

湖光塔影,魂牵梦想。

美丽燕园,苗圃一方。

花木林果,培育多样。

莘莘学子,来自八方。

怀着理想,进入学堂。


燕京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指引方向。


呕心沥血,历届校长。

精心教导,园丁师长。

吾辈幼苗,充满希望。

未名湖畔,读书朗朗。

切磋琢磨,交流思想。

团结友爱,心智成长。

循序渐进,入室登堂。

勤学数载,不负时光。

德才学识,全面成长。

术业专攻,各得所长。

踌躇满志,摩拳擦掌。

社会需要,勇于担当。


实践证明,不负期望,不负培养。


有的同学就如杉木参天,松柏粗壮。

支撑万斤,高柱大梁。


有的同学就如花梨紫檀,雕刻奇样,

通灵剔透,发人异想。


有的同学就如梅兰莲菊,清远愈香,

高风亮节,百代流芳。


有的同学就如灵芝仙草,菩萨心肠,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众多同学就如桃李杏橘,果美果香。

献身社会,造福四方。


80余年前,国难当头。燕京学子挺身救亡。与人民大众同命运,共存亡。他(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和平时期,学子们投身建设,堪称干将。工作扎实,作风稳当。不务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勇于担当。数十年如一日,发热发光。


2019年8月31日,燕大北京校友荣国俊在母校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上致辞。钱江  摄 


社会上有识之士说,燕京大学的校友具有良好的教养,有宽阔的胸膛,心地善良,谦虚礼让。朝气蓬勃,身体健康。意气风发,豁达开朗。攻坚克险,遇难犹刚。此言不虚呀!


如今我们虽已白发苍苍,然而童心未泯,达观向上。追求真理,初衷不忘。


今日盛会,济济一堂。百年校庆,意义非常。


我们热爱母校,感恩母校,老师们传给我们的理性与爱心的火花,将继续传送,永放光芒!


敬祝各位校友,福寿安康!


2019年8月31日


荣国俊发言后,纪念会主持人——燕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蒋彦振概述了燕大香港校友会江可伯校友的书面发言。该书面发言全文如下:  


江可伯校友致母校
建校百年纪念大会的书面发言
 


今年是母校建校100 周年,其实由1919年建校到1952年结束,只有33年。在此33年间,培养了不少人才。由1919年后的几年间,燕大已经饮誉世界,成为一间高水平的大学。学校环境美丽,师资一流,我能为燕大一分子感到自豪。


回想1944年,我在重庆市投考中央大学及燕京大学,被两间大学录取。在两间大学之间,我最后决定选择燕大,这是我一生最佳的选择。


在燕大我认识了一生难忘的师友。


在成都的两年,1944年至1946年,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虽然我和家人断绝联络,经济来源只靠卖衣服过日子,仍然不担忧。


1946年暑假期间,我从成都回到香港,家人为我安排去美国继续学业,结果在1947年夏天成行。我在美国4年,1951年回到香港任职后,于1957年创办安达旅游有限公司。


国内改革开放后,我在1980年回到北京,重逢当年师友。当年少年,已为中年人,现在更是老人了。


当此建校100周年,但又不能祝贺母校校运昌隆,因为燕大已不复存在,颇为伤感!只愿校训精神:“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长存于我们心里。


2019年8月


上述发言后,燕大著名体育教授林启武的女儿林盈和著名钢琴演奏家鲍蕙荞各自演奏中外钢琴名曲,又一起为校友们演奏了钢琴四手联弹。


纪念大会上,林盈(右)和钢琴演奏家鮑蕙荞演奏了钢琴四手联弹 。钱江  摄


参加纪念大会的还有燕京校友的第二代,最年长的是曾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的孙子吴大胜先生,今年也是99岁。身在香港的校友徐竞庄不远千里而来,为本次返校行程最远。80名北大学生志愿者为会议服务。


“燕二代”与会最年长者,是曾任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的孙子吴大胜先生,99岁。


今天的北京大学未名湖,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核心校园区域。湖光塔影,依然秀丽。马金萍 摄

燕京大学1919年正式成立,1952年撤校,33年办校历程中,共有注册学生9000多人。我参加纪念大会,是因为父亲钱辛波也是燕大学子,系《燕京大学史稿》主编之一;因从业关系,我主编这两年的《燕大校友通讯》,参与筹备纪念。


临近中午时纪念会结束,全体校友起立,由“燕二代”——原燕大教授翁独健的女儿翁如璧指挥,92岁的校友赵庆润先生钢琴伴奏,共唱《燕大校歌》。他们的嗓音不再嘹亮,音律也不那么整齐,然而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的燕大学子都在尽自己的努力高唱校歌。歌声显现燕大的精神凝聚力。
 
纪念大会结束时,全体校友起立,唱《燕京大学校歌》。钱江  摄
 
存世33年(1919—1952)的燕大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


首先是它的迅速崛起,短短10年间,校长司徒雷登将一个条件极差的烂摊子办成全国第一流综合性大学,燕京大学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校址现为北京大学。


其二,在33年的办学历程中共有9372名注册学生(此前常用的数字为9988人,为百年建校纪念编辑优秀校友名录,蔡公期前辈考证,实为9372人)。燕大师生英才辈出,鼎盛一时。


进入20世纪30年代,燕大文、理、法三学院即蜚声国内,培养出大批各领域扛鼎之材,即便是后起的理工科专业也多有优秀人才。燕大师生中,最终有5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亦即每170人中出一位院士,众多学科的领军人物更是灿若群星。


燕大在1952年的大学院系调整中消失,但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影响,将长期存在。燕园未名湖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璀璨的明珠,是一代代学人向往的地方,新人辈出,未来仍将如此。


2019年10月6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巫宁坤:最后的燕京大学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钱江:燕京学子金无怠,
世界情报史上的"超级谜团"
桑宜川: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世今生
钱江:乌兰布和的美丽和青春故事
钱江:1978级大学生是怎样走进大学的
 钱江:实习生采访美国前总统,
改写了我的新闻生涯

中美建交谈判幕后的高手过招

李辉:寻找潘汉年下落

李辉:陈寅恪先生为何归葬庐山?

李辉:念念不忘梁思成

李辉:难以忘怀的沈从文往事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